女人仔

  最近才發現香港對後二十歲未到三十歲的香港女性賦予一個新的稱呼:女人仔。如何定義?且看以下的明報文章節錄:
 
(明報)08月26日 星期日 文﹕何翹楚
 
女人仔的定義:"……二十幾歲又未到三張,女仔不敢冒認女人,不如來個新稱呼,曰:女人仔……一群年齡約莫介乎24至29歲,分享覑一種獨特的社會狀和成長經歷的女子。在「女人」跟「女仔」中間,她們給自己創造「女人仔」的意義。……女人仔一不是女人二不是女仔,同時間又是女人又是女仔……自認「女人仔」的朋友,年齡分佈由23歲至30出頭不等,學歷由中學至碩士畢業,沒有正式統計她們的收入和家庭背景,只能肯定,當中沒有大富大貴,也沒有失業失學者……有說,女人仔不過是不願長大,不願承擔「做女人」責任,還要圖個可愛包裝的說法……雖然年屆三十,但是心態上還不願做女人,留戀做女仔的階段……本以為經歷漸長之後,自然會成為女人,可是發現到頭來最喜歡向爸媽撒嬌,所以寧願承認自己還是女仔。……「女人仔」不過是「Kidults」的變奏版──當社會容許(甚至鼓勵)我們延長青春期,自有人捨難取易,將成年及其相等責任無限押後。
 
作者提出兩個疑問:女人仔是各取女人/女仔的好處,還是需要付上兩方面的代價?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她們是真的「不願意」成為女人,還是面對一定程度的「不能」?
 
女人仔成因(Fact):在《四代香港人》一書中,呂大樂指香港「第三代」(1966-1975年出生)難以擺脫「戰後嬰兒」(1946-1965年出生)的龐大勢力。當戰後女嬰在80、90年代逐漸長進成社會中的厲害女人,直到今時今日,以她們的人數、經濟狀和影響力,仍然在職場上佔盡優勢,而且看來,她們還可繼續「發光發熱」十幾廿年。從政府統計署2007年人口分佈數字可見,40至59歲的女性人口達120萬,而20至29歲的不足53萬。女人仔雖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生的「第四代」,卻繼續承接了第三代人的無力感。
 
現今年過二十的女人仔,跟她們同代的年輕男子一樣,在公司裏總有戰後嬰兒穩佔中高層主管的位置。無論是政府或私營機構都盛行「肥上瘦下」的人力資源政策,讓女人仔空有學歷和工作經驗,跳槽數次仍然停滯在前線或低層的職級。多半從事文職工作的她們,月薪緊貼香港人均收入中位數一萬元──如果「上進」一點,念個兼職學位,一年學費三萬,剛好要了她們半條命(資料來源:政府統計署網頁)。

於是,幾乎30在望,她們的戶口存款,竟然不及當年首次取得大學學費資助那筆錢。她們常常質疑,聽聞香港經濟好轉,為何自己加了2%薪水之後,仍然負擔不起離家自住;到了成年女人的年紀,卻無法實現成年女人應有的一切,尷尷尬尬的,只好折衷叫自己做「女人仔」。

女人仔心態:女人太沉重。女人之於我,是很『大』的,要不就是幹出大事業,不然就是一生一世成就家庭,偉大如我母親。"女人仔不想當自己母親的翻版。更何,就算不被「400萬」之謎嚇退,政府鼓勵市民多生育,卻沒推動相應的政策,例如增設日間託兒中心、父親陪產假期和子女病假等,在實際的日常生活裏,大大加重了當父母的擔子。當母親、生育,本來是理直氣壯地成為女人的一段路程,可是很難走──尤其當女人仔連套房房租也付不起。事業和家庭,這兩大理想實在遙遠,女人仔到25歲後發現,原來女人太沉重太難做。

可是又不能硬要回去做女仔。回頭一看當年,「女仔」未經人道、純情、依賴、無知,穿校服裙抱覑毛公仔影畢業相的才是女仔。再放眼四周,無論是按揭貸款或是拉麵廣告,模特兒個個貌似未成年。當青春被氾濫地商業化,女人仔一半是嫌棄(我才不是靚妹仔),一半是自卑(過了21歲哪有條件裝可愛),總之回不到過去。你也可以說,女人仔的一半是自我肯定(我已走過了那段路),一半是自我懷疑(可是我又如何再向前走)。

在兼得女人/女仔的雙重優惠同時,女人仔同樣要付兩邊的代價──既無法如成年女人自立自主,又得像成年女人一樣艱苦經營;既無法像小女孩放任犯錯,同時苦無發揮無從提升自我能力。

女人仔做的事:女人仔的上向流動(upward mobility)被窒礙是宏觀的結構性問題。儘管她們無法天天向上,女人仔不願意白白浪費青春。下班後,女人仔聯袂去學外語、打泰拳、造西餅、學跳舞、學畫畫、學樂器,有人跑去讀兩張文憑,甚至供自己讀碩士。在人人拚命賺錢的80年代,她們這些「課外活動」大概只落得一句「多餘」的評價;但她們現在大條道理,藉學習尋開心──就算加班也不會加薪,就算跑數成績再彪炳也不能升職取代那個留守十載的經理。呂大樂說三十不出頭的世代有點「被迫」講究生活質素,女人仔在尋找個人成長空間這方面,多半很主動。

女人仔的"貢獻":女人仔在「不計成本」地多元發展,對個人來說,或沒有即時可見的經濟回報,但是創造了許多的可能性。對整體經濟來說,接近29萬的女人仔到底造就了多少五花八門的進修課程、短期旅遊套餐或書刊出版,現在當然只能靠猜。但無可否認那是另一種文化生氣,她們無意間抗衡覑「學英文賺前途」那種由政府帶動的功利式增值主義。女人仔的孜孜不倦,即使無法獲取某些主流價值的認同,至少在文化生活中帶出另一番風景。這番風景,又因女人仔之間的密切聯繫,牽引出更寬廣的影響。女人仔去念書,反正念完也不是踏腳石,不如選自己最有興趣的文化研究,在課堂上認識了熱心討論的老師­同學,然後一起去皇后碼頭參與公開論壇。女人仔去學跳舞,回家了仍樂此不疲的寫網誌、上載習舞短片,喚來陌生人躍躍欲試。女人仔寫小說,跟志同道合的朋友搞獨立出版,銷路未明但至少市面上多了一本風格獨特的書,還可能創造出新的讀者群。雖然方向未明,女人仔天真又疑惑地開闢自己的道路。

我不由得佩服由文化人所創造的新詞,這絕對是很"到肉",就是很貼切,我不知道其他女生怎麼看,我倒是樂於承認我是女人仔。對於同世代的長不大的男生,一早有"Kidult"一詞,所以給一眾年輕港女一個代號也很公平。

王貽興 <女人仔>TVB週刊節錄: 

"女人仔是身和心永遠無法整合的獨特生物,雖然有些也可以是身體比較早熟但思想單純,但到底相反的居多。女人仔的身體非常遲熟,二十七八歲外表看起來還像個學生似的,瘦瘦小小……她們的腦袋比身體成熟早早在書本與電影裡先領悟過死生契闊愛恨百劫,對人生對愛情都有種看破的穿越態度,這種看破讓這些外表稚嫩的女人仔看來有種老成與世故,教她們總是無法跟同年紀男生順利戀愛,甚至同性也無法好好相處。她們想望的那種同性世界是亦舒式是張愛玲式的……因此總是活得格格不如,矛盾憂悒。女人仔是那種已經不相信嫁人就會幸福的都市童話,也不奢望做徐子淇不想嫁李澤楷,要是真的給她選,她們寧願跟吳彥祖或者妻夫木聰有過一夜情算數。女人仔一方面想做個獨善其身的老姑婆算數,也許還會有幾個性向成疑來往甚密的手帕交,可是另一方面又礙於父母的要求和壓力,煩惱著要迫近三十大關,愈是接近,身邊的人歧視與壓力便愈大。女人仔有一份自給自足的工作,然而薪水與職位無法給她們太大的滿足感與成功感,她們回不了過去,卻又看不到遠方,她們只能走著一天是一天。她們每天早上喝過濃的咖啡,中午叮飯啃三文治,凌晨餵貓多過餵自己,翻煲影碟喝酒抽煙流淚到天明。女人仔的身心都有著或顯或隱的痛,生理期情緒激動,他們定期做facial 和針灸,對冥想,瑜珈和中藥知之甚詳。她們或會定期看相,然而對於曖昧不明的將來,在那靄靄濃暮外的,卻始終無法參透。" 

(王貽興在網上被人狂"插",但個人認為他其實本身的功力很不俗,像他年紀的香港男生有幾個能寫成這樣呢?有人說他的文字是為了迎合港女口味,但我卻認為這是他對香港女生了解透徹,所以知道她們喜歡甚麼,討厭甚麼<---其實正確來說是迎合了我的口味,哈哈!反正新一代寫作水平不怎樣,有他來推廣文字,還是很稱職的。)

不過以上對女人仔的分析,當然不適合全部安放在每個23-29歲女生身上,畢竟每人情況不盡相同,但以上某些情況又的卻存在於我與週遭認識的朋友身上。

不管是心態或者是時勢造就了女人仔,這些稱號並沒有利與弊,生活總是要繼續的,30歲總有一天會超過,人生有沒有滿足感和成就感在於自己的心態,和行動力,你追求甚麼,付出多少,就會得到甚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只不過見到居然有人給了一個definition,有如當頭一棒,不能不拿出來講一下。

本篇發表於 有趣的文章。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3 Responses to 女人仔

  1. roy 說道:

    一笑!可憐的「女人仔」。唔講唔覺,又形容得幾似喎!

發表留言